98互动作业帮,作文网,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电影台词,造句大全,初中高中作文大全,美文欣赏摘抄,唯美的句子,经典歌词,寒假暑假作业,读后感,观后感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古诗今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皇城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注词释义: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树。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④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⑤传:赐给。⑥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赏析: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诗今译: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注词释义: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②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③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④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⑤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赏析: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古诗今译: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注词释义: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④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⑤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赏析: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诗今译: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注词释义: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②不遇:没有见到。③言:回答说。④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赏析: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古诗今译: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注词释义:①绝:绝灭,消失。②径:小路。③踪:指脚印。④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⑤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赏析: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作者背景: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古诗今译: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注词释义:①苍:青色。②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③柴门:篱笆门。④闻:听。⑤吠:狗叫。赏析: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作者背景:刘长卿(726-7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古诗今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的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注词释义:①独步:独自散步。②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③蹊:小路。④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⑤自在:自由自在。⑥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赏析: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
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古诗今译: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注词释义:①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②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赏析: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古诗今译: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注词释义:①当:正当。②潜:悄悄地。③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④润物:打湿东西。野径:野外的小路。 ⑤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⑥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⑦锦官城:指成都。赏析: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古诗今译:在岐王宅里经常看见您,在崔九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而今江南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又碰见您。注词释义:①李龟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②岐王:名李范,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喜欢结交各样朋友,接待各种人士。③寻常:经常。④崔九:名崔涤,任殿中监、秘书监等官职,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也喜欢结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顺序。⑤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⑥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⑦君:您。这里指李龟年。赏析:李龟年是一个受到皇帝特别优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乱后,却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为人演唱。当时杜甫自己也经历了落第失子的磨难,晚景凄凉。这一相会不能不使杜甫感慨万千。“岐王宅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诗今译: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注词释义:①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对男子的美称。②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锦江,所以称成都为锦城。③丝管:弦乐和管乐,此处泛指音乐。④纷纷:多而乱的样子。这里指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⑤闻:听到。赏析: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繁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乐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诗今译: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注词释义:①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②鸣:叫,啼叫。③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④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⑤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⑥泊:停船靠岸。⑦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赏析: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古诗今译: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注词释义:①官军:唐王朝军队。②收:收复。③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④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⑤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⑥初闻:乍听到。⑦涕泪:眼泪。⑧却看:回头看。⑨漫卷:胡乱地卷起。⑩纵酒:纵情饮酒。⑪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⑫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古诗今译: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注词释义: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③回:转变方向。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⑤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仅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古诗今译: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注词释义:①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②缘:因为。③个:这样的意思。④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赏析: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艇如何买前5后5到渠成,用“不知”两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今译:早晨告别彩云间的白帝城,到江陵的千里路一日即可回返。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响,一叶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注词释义:①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筑。②朝:早晨。③辞:告别。④江陵:今湖北江陵。⑤还:返回。⑥啼:叫。 ⑦住:停息。⑧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赏析: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时。突然传来大赦的消息,李白满怀对生活的憧憬乘船顺流而还,写下这首诗,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起句写得热情奔放,“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古诗今译: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注词释义: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②之:往,去。③广陵:扬州的旧名。④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⑤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⑥下:沿江顺流而下。⑦唯:只。⑧天际:天边。。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的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诗今译: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注词释义: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②闲:悠闲。③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赏析: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飞艇如何买前5后5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诗今译: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注词释义:①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②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④不及:比不上。赏析: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诗今译: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注词释义: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赏析: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诗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注词释义:①朗月行:为乐府古题。②呼:称呼。③疑:怀疑。④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赏析: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飞艇如何买前5后5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注词释义:①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②疑:好像。以为。③举:抬,仰。赏析: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作者背景: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艇如何买前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诗今译: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注词释义:①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②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③知己:知心朋友。④识:赏识。⑤君:您。这里指董大。赏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诗今译: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注词释义: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③异乡:他乡。④倍:加倍,更加。⑤遥知:远远推想。⑥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赏析: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诗今译: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注词释义:①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②使:奉命出使。 ③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⑤浥:湿润。客舍:旅店。 ⑥更:再。⑦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⑧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赏析: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古诗今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注词释义:①幽:幽静。②篁:竹林。③复:又,再。④长啸:撮口出声对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诗今译: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注词释义:①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②但:只。③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④复:又。⑤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古诗今译: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注词释义: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②辛渐:诗人的朋友。③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④平明:清晨天亮时。⑤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⑥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⑦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赏析: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诗今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守边将士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注词释义:①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②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④破:击败。⑤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赏析: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注词释义:①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②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③但使:只要。④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赏析: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诗今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注词释义:①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②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③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④催:催促。⑤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古诗今译: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黄昏时旅途的愁思愈来愈深。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离人很近。注词释义: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③旷:空旷。④江清:江水清澈。赏析:此诗写旅途愁怀,构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写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边准备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但新愁何在,作者没有明说,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翻译: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词释义:①眠:睡觉。 ②闻:听见。③啼鸟:鸟鸣。④夜来:昨夜。赏析: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诗今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注词释义: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②尽:落下。③欲:想。④穷:尽。 ⑤更:再。赏析: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作者背景:见《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诗今译: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注词释义:①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②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③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④杨柳:指《折杨柳》曲调。⑤何须:何必。⑥度:经过。⑦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古诗今译: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注词释义:①咏:歌唱,赞美。②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③妆:打扮。④绦:丝带。赏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今译: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注词释义:①偶书:偶然写出来的。②鬓:耳边的头发。③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赏析: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古诗今译: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注词释义:①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②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③拨:划。赏析: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作者背景:骆宾王(约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诗今译: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注词释义:①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②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③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④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⑤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赏析: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古诗今译: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注词释义:①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②萁:豆秆。③漉:过滤。④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赏析: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注释:①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②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③晞:晒干。④阳春:生长茂盛。⑤布:散布,洒满。⑥德泽:恩泽。⑦焜黄:枯黄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无论如何不会像学外国语那样难。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长,古人距离我们远了,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一般说来,越古就越难。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就应该讲究学习的方法。第一,是读什么的问题。中国的古书,一向被称为“浩如烟海”,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应该选读思想健康而又对后代文言文有重大影响的文章。上古汉语是文言文的源头,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一些汉代以前的文章,当然中古和近代的也要占一定的比重。整部的书不能全读,可以选择其中的精华来读。初学古代汉语,应该利用现代人的选本。首先应该熟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和文言诗。其次,如果行有余力,还可以选读《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
我们初学为文,一看题目,便觉一片空虚,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无论是以“人生于世……”来开始,或以“时代的巨轮……”来开始,都感觉得文思枯涩难以为继,即或搜索枯肠,敷衍成篇,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胡适之先生告诉过我们:“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心中不免暗忖:本来无话可说,要我说些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腹笥太俭之过,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腹笥便便,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作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想象不充,联想不快,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渡过枯涩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对于什么都有意见,
学校大厅的木门被踢破了。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撒欢儿尥蹶子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是他们的普遍行为。学校管理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曾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什么“脚下留情”、“我是门,我也怕痛”,诸如此类。可是不管用。大厅门被踢破的那一天,管理人员向校长建议:干脆换成大铁门——他们脚上不是长着牙吗?那就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着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旧门被拆下来,新门被装上去。新装的大门似乎挺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走到门后,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的开启与闭合而不停地旋转。穿越它的时刻,少年的心感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
文章怎么写?鲁迅先生有一篇《作文秘诀》,把怎么写文章概括成四句话,总共12字,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四句话,头一句“有真意”是最主要的。你没有什么真要说值得说的意思,又何必徒劳呢?确乎有真意,果真非写不可,还得注意后面的三句话,因为粉饰、做作、卖弄,都是表达真意的挺可厌的障碍。没有真意就没有必要作文。这个道理很简单,譬如写信,如果没有什么事儿,没有非说不可的话,何必随便敷衍几句,浪费四分或者八分邮票呢?信总是有话要说才写的,或者告诉对方一些事儿,或者有什么问题向对方请教,跟对方商量。这些就是“真意”。写小说跟写信好像是两码事,其实一个样。假如平时没有什么积蓄,没有从个人和社会方面深入体会到某些东西,提起笔来又没有强烈的兴趣,觉得非把某些东西告诉读者不可,那也无妨放下笔来,
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未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认为将来是什么样子的。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在非常早的时代,预言未来是先知或者女巫的职责。这些通常是被毒药或火山隙溢出的气体弄得精神恍惚的女人。周围的牧师把她们的咒语翻译出来,而真正的技巧在于解释。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当这些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时,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我想这些牧师盘算,如果这些最终都没有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如此之感恩戴德,以致忽视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事实上,国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9点。(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