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互动作业帮,作文网,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电影台词,造句大全,初中高中作文大全,美文欣赏摘抄,唯美的句子,经典歌词,寒假暑假作业,读后感,观后感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
(二)寓言的特征
寓言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寓言结构简单却富有表现力,一般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教育性,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它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主角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理解文体特点。
1、浅与深
寓言故事浅显,道理深刻,它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语),这个“外衣”就是故事,“真理”就是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和生活经验,为了让一些生活经验和道理能让人明白,寓言常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和情节,用讲故事和谈话的风格娓娓道来,故事浅显,但道理深刻。
2、趣与理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中,生动活泼的故事与深刻的道理和谐统一,它的趣为理服务,它的理通过趣来表现。
二、寓言的解读要点与方法
(一)解读要点:寓意,方法: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来完成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有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寓意有的在作品中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思索找出来。
无论在文中点明寓意与否,象征、夸张、拟人的手法都是寓言作者常用的,他们通过塑造形象,营造情景,把想表达的意思寄托在这些形象和情景中。
比如《揠苗助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寄托在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上。解读时,认识这个人物,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农夫形象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读、想、说、悟。
以内容为载体,以形象为媒介,紧扣文本,领悟寓意,是寓言解读的一个要点。
(二)解读要点:语言和结构,方法:通过分析表现形式来完成。
一般说,寓言的语言多是直白如话、朴素简洁的,而这些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通过细细地揣摩,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揠苗助长》中写道:“他巴望(盼望,眼巴巴地盼望,一种急切的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里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细读文本,体会带点词的意思,感受农夫盼望禾苗长大急切。课文接下来写了农夫的动作和语言:“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感知农夫的努力和辛苦,从“兴致勃勃”中体会农夫劳动后的欣喜、满足。在充分解读语言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人教版的《南辕北辙》,采用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每句问答独立成段,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词语,甚至对人物的语言都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可谓简约,但它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听劝告、固执己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方向不对,行动与目的会完全相反的深刻寓意。
解读寓言的两个支点:儿童立场和成人视角
儿童与成人看寓言的角度会不同,在儿童眼中,寓言就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故事承载的道理却是成人有意识注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讲故事,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内化,悟出其中的道理。
比如,在《狐狸和葡萄》中,以下的处理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假如,葡萄架上有一只麻雀看到了这一幕,告诉狐狸说,这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
生1:无论葡萄多甜,狐狸总是吃不到,他会说:甜的就甜的呗,我这几天牙齿疼,我才不要吃呢。
生2:这葡萄被小虫子咬了洞,吃了会肚子疼。
生3:不可能,这葡萄一定是酸的。
师:看来,这个酸字,你们读懂了,酸葡萄心理就是这样的。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狐狸,有个名人伊索先生知道了你吃葡萄的事,写寓言讽刺你了,狐狸又会怎么说呢?
生1:伊索先生,你太不理解我了,我要是能吃到葡萄,干嘛还这么说啊。
生2:唉,伊索先生,我这么说,不是为了心里好受一点吗?
这样两个对话的层面,将文本的寓言情境迁移到生活情境,层层深入地揭示“酸葡萄心理”的内涵,立足儿童立场和成人视角,巧妙地完成文本和生活的对接与迁移。
来源:98互动作业帮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98zuoye.com/post/84123.html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